弘扬科学家精神 践行使命担当
-
232023-05中科院院士、植物化学家孙汉董:八小时出不了科学家由云南省科学技术厅、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办的“2023年云南省科技活动周”于5月18日—31日举行,为弘扬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口述云南·科学家系列》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推动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崇尚创新、尊重人才的浓厚氛围致敬科学家!“几十年如一日,我和我的团队始终咬定一科一属植物进行系统研究。”“我们这个行当是动手科学,不能单纯按照八小时来计算上下班,需要全身心投入。八小时出不了科学家。”——孙汉董
孙汉董,我国著名的植物资源和植物化学家,现任中... -
042023-05不辞辛苦究真理 惟愿小麦覆陇黄李振声,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遗传学家、小麦遗传育种学家,2006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被称为“中国小麦远缘杂交之父”。让我们一起领略科学家中的共产党人风采,学史爱党,知史爱国!
少年立志 不忘梦想 李振声之所以选择农学作为一生的追求和奋斗方向,与他幼年时的成长经历密不可分。1931年,李振声出生在山东省淄博市。1940—1942年,当地连续3年大旱,百姓只能忍饥挨饿。亲历食不果腹之苦的他,心中早早有了让粮食丰产、农民丰收的梦想。为实现梦想,李振声努力读书。他成绩优异... -
092023-04如果植物学家长了一颗老虎的胆编者按: 作为一位有着传奇色彩的植物学家,李恒的传奇经历开始得很晚。直到快60岁退休,她在昆植所里仍是一名副研究员,那些让人目瞪口呆的植物学冒险之旅还没有展开。岁月当然蹉跎了,但对于当时这位还默默无闻的研究员,凡是蹉跎的,都成了内心积攒的火焰。1996年起,67岁的李恒率队,对高黎贡山进行了20多次、长达11年的大规模考察。根据她的考察日志,她在野外考察最久的一年有200多天。最后一次大规模考察结束时,她已经78岁。
再多干两年在抗原检测出阳性的前一个工作日,93岁的植物学家李恒还在照常上班。昆明植物研究所... -
302023-03“我们的目标不只是发论文”蔡韬 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所供图 一年前,一篇在《科学》刊发的文章改变了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天津工业生物所)副研究员蔡韬的人生轨迹。 文中描述的核心技术——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瞬间被推上热搜,很快又在学术圈刷屏,并在国际上引起轰动。这是蔡韬过去6年“孤注一掷”的研究。披星戴月的苦熬终让天方夜谭变成了现实。这项重大突破性进展入选2021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凭空制造”,两全其美 2015年,当蔡韬接到“人工合成淀粉”的项目时,他也不相信能做出来。这是天津工业生物所所长马延...
-
242023-03一直向前奔跑,“甜蜜”终将来到100年前,德国动物学家、行为生态学创始人卡尔·冯·弗里希发现采集蜂在回巢时,会以“8字舞”的方式运动,从而向其他蜜蜂传递蜜源的消息。1973年,弗里希因为一系列有关蜜蜂“舞蹈语言”的发现,获得了诺贝尔奖。 百年来,大家都默认:这种神奇的信息沟通方式是蜜蜂与生俱来的本能。 “为什么没有人怀疑百年来大家的默认有问题?”当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以下简称版纳植物园)研究员谭垦提出这个问题时,势必要和多数人唱反调。 可他怎么会在乎成为少数者呢? “养蜂”出身的谭垦,36岁读博;41岁发表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