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科学家精神 践行使命担当

科学家故事 | 安芷生:把论文写在黄土地上

发布时间:2025-02-05 作者:陈芃宇

安芷生,中共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会士。曾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陕西省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委员、地学部副主任等,是国际著名的第四纪科学家和地球系统科学家。 

一、“不负地质工作者的神圣职责” 

1985年3月,在刘东生、施雅风、李振声等人的提议下,中国科学院组建西安黄土与第四纪地质研究室,当时的大西北条件艰苦,一时间没有人表达出要去的意愿。刘东生想到了他的大弟子安芷生,希望他带领一帮精兵强将赴西安开拓工作。安芷生那时还在贵阳地化所专心做研究,收到老师的信后,他深感责任重大。恩师刘东生鼓励他:“把黄土研究搞上去,不负地质工作者的神圣职责。”贵阳地化所的涂光炽所长、欧阳自远和谢先德副所长都很看好这个勤勉的年轻人,也给他很大的支持。 

带着嘱托与信任,安芷生带领着从贵阳地化所抽调的8名人员来到西安。为了节省经费,安芷生协调西安分院给他们挤出了200平方米的空间,身先士卒带着大家推板车运仪器自行安装调试,不大的房间里堆满了仪器,安芷生的办公桌挤在犄角旮旯里。在黄土高原考察的时候,经常会遇见漫天黄沙的情况,细细的黄土粉沙总是跑到嘴巴、眼睛、耳朵里。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安芷生以身作则,鼓励大家沉稳安静做自己的科学研究,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研究成果。如今,三十多年过去,由安芷生创建的中国科学院西安黄土与第四纪地质研究室已升格为国际著名的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二、一切为了国家 

安芷生认为,科学研究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他系统提出了东亚环境变化的季风控制论,这一理论突破了经典冰期-间冰期框架,解析了亚洲环境变化的机理及其与全球的联系,得到了国际认可。在此基础上,他提出我国东部季风区和西部干旱区现今自然环境是亚洲季风—干旱环境系统长期演化的结果,生态环境修复应遵循自然演变规律和自然恢复为主,为我国西部特别是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了科技支撑。2018年,周卫健院士和他一起提出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26字方略”,即“塬区固沟保塬,坡面退耕还林草,沟道拦蓄整地,沙区固沙还灌草”,时任陕西省省长刘国中批示并推广到全省。

安芷生在野外科学考察

一项项成果的背后是安芷生几十年的研究和积累。为了求证自己的猜想,他对黄土高原进行了细致系统的考察,找寻坚实可靠的证据,他的每次外出往往伴随着艰辛。据地球环境研究所原所长、安芷生的学生刘禹回忆,有一次跟随安芷生到延安市洛川县野外考察,到了中午吃饭的时候,安芷生的手上当时抓的都是黄土,他就把手拍一拍,抓了馒头抓了咸菜就吃了,连附近的农民都在说:“你们这也叫科学家,跟我们比好像也好不到哪儿去”。 

三、“吃点亏没什么不好” 

从小良好的家风家教塑造了安芷生大公无私、宽厚待人的品格。他的学生常宏这样描述他:“安先生不喝酒,不吃宴席,没有娱乐,99%的时间都在工作,他真的是个不爱钱的人。令我奇怪的是,他能想到别人,却想不到自己。”

安芷生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言

安芷生独特的人格魅力吸引了各个学科、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科学家,他们很愿意做地球环境研究所的客座教授和合作伙伴。安芷生为各个学科的科学家提供了可以驰骋的广阔天地,他们可以从事各种方向的研究,使用研究所的各种仪器,在各类学术讲座上畅所欲言,尤其在每一次分配项目经费时,他们比研究所的人拿到的还要多。为此,所里很多人感到委屈,找安芷生评理,他总是笑笑,说:“我们从各个学科的同行们身上得到了很大的帮助,壮大了自己,吃点亏没什么不好,从事基础研究不一定需要很多经费,关键是要有兴趣、要执着、要奋斗,坚定的信念最重要。” 

如今,已经年过八旬的安芷生仍在集中精力开展全球和区域环境变化规律和机制研究。最近,他根据黄土季风研究成果,联合中外科学家在Science上发表“南极冰盖生长触发中更新世气候转型”一文,发现南极冰盖驱动全球气候重大转型的新机制,受到国内外同行的赞誉。在他的影响下,一批又一批有志青年加入进来,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正不断迸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作者系地球环境研究所党宣主管)

 转自 中国科学院科苑党建  2024年12月27日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