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科研成果写在秦巴山区的大地上
戴佳锟,汉族,1984年2月出生,200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现工作于陕西省生物农业所,博士研究生,副研究员。
热爱科学,从事科学研究,是戴佳锟从小的梦想。2010年进入陕西省生物农业研究所,他终于得偿所愿,有了自己施展抱负的天地。从微观的细胞工程到宏观的遗传育种,从几十平米的实验室到几十亩地的育种基地,都是他为梦想奋斗的战场。经过十年努力耕耘,他已成为研究所的青年科研骨干,先后主持和参与国家、省部项目十余项,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二十余篇,参与编写专著两部。
但,戴佳锟并没有因此而满足。
2016年正值国家的脱贫攻坚战略实施的如火如荼之际,正值事业上升期的戴佳锟毅然放弃了研究所里优越的工作环境,主动请缨参加了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陕西省科学院(以下简称分省院)的扶贫工作队,成为派驻紫阳县沔浴河村的一名驻村干部。那时,他的儿子才刚刚咿呀学语。
尽管已经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但当第一次来到地处巴山深处的沔浴河村,戴佳锟还是被这里的贫困状况深深触动。从此,“要把科研成果写在秦巴山区的大地上”变成了他的口头禅,他也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这句誓言。
习总书记曾说过,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戴佳锟当驻村干部的第一件事,就是走遍了方圆11.2平方公里的大山里的每家每户。通过详细了解当地的地理概况,水文气候,人力分布和农业生产状况,用科学的方法规划了山区不同区域、不同环境、不同劳力下可开展的针对性产业,因地制宜的贯彻“精准扶贫”战略方针。
找土地要效益!山多地少,是秦巴山区集中连片贫困区实现脱贫最大的制约条件。要想让地处汉江水源保护地,人均不足半亩耕地的沔浴河村民脱贫致富。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是唯一的选择。为了向广袤未开发的森林要收益,发展林下经济产业。他积极联系企业和兄弟科研单位,在当地尝试开展淫羊藿、天麻、天南星等中草药的林下种植,带动贫困户发展中草药种植合作社。此外,还积极联系中科院的兄弟单位,引进专利技术,鼓励村民发展山地散养鸡。
面对贫困山区人口老龄化和青壮年劳动力流失严重的问题,戴佳锟结合自己的专业,尝试通过选育适宜当地栽培的特色玉米新品种作为抓手,实现传统农业的轻简化和提质增效。通过长期在山区开展研究、试验,开发出适应地方的特色优质玉米品种并建设示范区,以订单包收的形式建立一条覆盖面广、见效快、持续稳定的特色产业。经过6年的努力,先后培育了2个具有富硒特色的特种玉米新品种,引进和推广适宜当地种植的高产玉米品种10余个。极大的丰富了紫阳地区玉米种植品种。
“沔浴河村有能当水果生吃的玉米!”这个消息在紫阳县双安镇很快便传开了。从2020年起,特种玉米产业不仅实现了沔浴河村贫困户的稳定增收。而且已扩展到周边多个村镇,成为了紫阳县乡村振兴重点支持的特色产业之一。该项成果,也成为了中国科学院服务地方乡村振兴的典型案例。
到群众中去!到田间开展培训,在地头传授技术是这些年戴佳锟干的最多的一件事。在基层一线开展百余次技术培训和实地指导中,他细致的发现有些贫困户因为年龄、教育程度等方面不足,在统一培训中接受能力较差;也有些贫困户因居住较远,加之体弱、体残等无法参加统一培训。多年来,为了让年迈不便的农户能少翻山、少走路,为了让耳背健忘的农户能多学习、多领会,他在工作中不畏艰苦和塌方、滑坡等地质灾害,坚持徒步到达各个参与贫困户的田间地头,开展一对一的专项培训和现场指导,确保农业技术户户都知晓,人人都学会。
火车跑的快,全凭车头带!科研成果要让更多的人受益,产业发展必须要有带头人。在戴佳锟的持续帮助下,沔浴河村培育出多个农业技术能手。开茶厂的马讳平、种羊肚菌的邓传波、搞山地养鸡的徐正芳、种水果玉米的王绪安...... 看到身边熟悉的人一个个都靠着新技术挣了钱,越来越多的村民都加入进来。如今的沔浴河村,再不是那个一穷二白苦哈哈的山沟沟了!在戴佳锟的帮助下,沔浴河村成立了村民集体经济和2个专业种植合作社,茶园、食用菌、中草药、山地养鸡......通过以科研成果、技术为核心,联动企业和农户,戴佳锟建立的“科研机构/成果+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让沔浴河村的农业产业从无到有。钱袋子渐渐鼓了,老百姓们的脸上也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多年的基层服务工作让戴佳锟践行了自己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和一个优秀科研工作者的誓言。他用青春和汗水,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写在了秦巴山区的大地上。鉴于戴佳锟同志十年如一日在科研领域的辛勤耕耘和在服务地方乡村振兴工作方面的突出贡献,连续四年他被评为陕西省科学院系统脱贫攻坚先进个人。2021年度中共陕西省委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授予他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他做到了。这些都是他当之无愧的荣誉!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