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怀梦想 更需脚踏实地
贾俊超,汉族,1989年2月生,土壤学博士,中共党员,现供职于陕西省生物农业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心怀梦想 不忘初心
2022年12月5日是第九个世界土壤日,也是贾俊超接触土壤学专业的第九个年度。回想起2014年初入中国科学院大学攻读硕士时的一些记忆片段:老师用陕西方言把土壤亲切的称作“土蛋蛋”;在田间实习却再也闻不到儿时记忆中的“土香味”;第一次见到矿区土壤毁坏、农田面源污染、土壤重金属污染等场景;第一个世界土壤日活动主题“食物源自哪里”等……
尽管还是个懵懂少年,但意识到土壤对人类的重要性及土壤正面临着的各种危害,贾俊超从心中萌生了一个梦想——作一名“土壤医生”,为那些“生病”的土壤诊断、把脉、开方子。
六年寒窗,三年入世,功夫不负有心人。贾俊超围绕露天矿区表层土壤重构、沙土改良、土壤培肥和蚯蚓粪有机肥研发等开展了大量工作,先后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项。因为业绩出众,贾俊超用自己的刻苦钻研和踏实勤奋换来了多项荣誉,先后被评为研究所优秀先进个人和陕西省科学院优秀青年工作者等。
脚踏实地 仰望星空
虽然还是一名科研岗位上的新兵。但工作三年来,贾俊超时刻以一名共产党员的要求严格自律,扎实工作、刻苦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他常与身边的小伙伴们提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句话:“本领不是天生的,要通过学习和实践获得”。
谋学、谋势、谋远,为了做到学习与工作结合融合,真正把学习成果转化为谋划工作的正确思路、干好工作的实际能力。刚刚成家的他,没有留恋于儿女情长,一年四季总是奔波在田间地头,他始终牢记导师的嘱咐:“农业问题要从农民口中得,要做好科研必须多和农民、土壤和农作物打交道……”。在贾俊超的带领下,团队的年轻人也都被感染和带动,昔日里父母眼中的“学霸”们,如今都成了农田里的一把“好手”!
道阻且长 行则将至
“全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曾几何时,毛乌素沙地寸草不生、风沙肆虐,使得当地百姓深受其害。近年来,毛乌素沙地得到有效治理,植被覆盖率达到80%。但是,在耕地资源日益紧缺的背景下,如何合理开发利用沙地资源,增加我国可耕地面积,使其真正变为“金山银山”成为了土壤科学工作者面临的新的挑战和任务。
改良沙地土壤,提高其保水保肥能力,增加水、肥利用效率,是开发利用毛乌素耕地资源的必经之路!为此,贾俊超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扎根毛乌素,入所三年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待在实验站。在艰苦的环境中勇于担当,潜心钻研。在总结前辈经验的基础上,通过细心观察和反复实验,他利用当地普遍分布的砒砂岩和风沙土质地上的互补特性,就地取材,自主研发了风沙土改良和土体重构技术。通过与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合作,该项技术在神木市圪丑沟村得到了推广应用。短短几年,已为当地改良数万亩风沙土农田,种植玉米、马铃薯和谷子等农作物,有效带动当地农民就业增收,为陕北脆弱生态区耕地资源开发利用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时隔三日当刮目相待。刚入所的那个讷于言敏于行的腼腆小伙子,如今已成长为沉稳、睿智的科研骨干。今年,他和他的团队作为主力再次承担起研究所的一项重任——参与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的工作。他说:“掌握了土壤的基本情况,如何改良和利用耕地就有了方向,才能保障粮食稳产增收……”
未来的道路还很长,但只要有了奋斗的方向,人生就一定会收获幸福。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贾俊超相信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他想做治沙精神的弘扬者、践行者、传承者,接力传承治沙理念和精神,为土壤改良、生态恢复贡献绵薄之力,用自己的努力和汗水为三秦大地的绿色繁荣画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年轻人,加油!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