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内新闻

陕西日报:秦岭腹地结“金穗”

发布时间:2025-09-18 作者:张梅

陕西省科学院和商洛市开展院地合作,发展特色高效生态农业

陕西省生物农业研究所科研人员在玉米试验田进行授粉作业(资料照片)。   受访者供图

    9月12日,晨雾尚未散尽,洛南县四皓街道抚龙湾社区30亩流转田里已是一派热闹景象。玉米秆挺拔而立,饱满的特色糯玉米棒沉甸甸地挂着;玉米行间的辣椒长势喜人。

    “一株能结2个到3个玉米棒,一亩地最少收700个,批发价每个1元到1.5元。套种的辣椒更不愁卖。算下来,每亩地能收入5000元。”商洛国强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樊菊朋介绍。

眼前这生机勃勃的“粮菜套种”图景,是商洛市政府携手陕西省科学院推进院地合作、发展特色高效生态农业的生动实践。

    在商洛国强农业合作社的试验田里,白色高产高抗糯玉米长势喜人,黑色花青素玉米散发着自然清香——这些由陕西省生物农业研究所戴佳锟博士团队推广的“黑科技”农产品,让人眼前一亮。

    “3年前,我们心里还没底。现在看,这条路走对了。”商洛市发展改革委调研员查鑫说。

    商洛位于秦岭腹地,“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理格局特点显著。既要守护秦岭生态屏障,又要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发展路径的选择对商洛尤为关键。2023年,在商洛市委、市政府和陕西省科学院的顶层规划下,商洛市发展改革委带着“破解山区特色产业发展瓶颈”的迫切需求,向陕西省生物农业研究所相关技术团队寻求深入合作。

    商洛有生态优势,但缺新技术、缺好品种;陕西省科学院有创新成果,正需要落地转化的平台。结合陕西省科学院以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双方决定以“特色粮食产业”为切入点,开启院地合作。

    合作的第一步,是选定品种、建立示范基地。结合商洛气候特点和生态要求,陕西省科学院将特色鲜食玉米、黑色花青素玉米等自主研发的新品种列为优先推广对象,并响应地方需求,派出戴佳锟挂职商洛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副局长,全程提供技术支撑,推动当地产业发展。

    新品种的推广并非一帆风顺。

    第一年,在商洛市一区六县的多个示范田里,不少农户抱着观望态度:“从没种过这些‘新奇品种’,能有好收成吗?”

为了打消农户顾虑,戴佳锟团队扎根田间,从播种、施肥到病虫害防治,全程指导。商洛市、县发改部门牵头搭建平台,联合陕西省生物农业研究所,引进35个品种开展布点试种,找寻最适合商洛区域环境的品种。农产品经营企业提前与合作社签订订单,承诺“按市场价格保底收购”,为大家吃下“定心丸”。

    考验接踵而至。

    秦岭山区气候多变,春季干旱,夏末秋初暴雨连连,使得部分示范田持续受灾。再加上市场波动,农产品收购价格面临着不确定性。

    “当时真是捏了一把汗。”戴佳锟回忆。关键时刻,他带领团队指导农户春季抢种,秋季抢收;商洛市发展改革委积极协调企业履行订单、保价收购,争取相关资金支持,为受损农户补足损失。

    “政府和科学院这么帮我们,我们没有理由不坚持!”农户的信心在并肩作战中愈发坚定。

    如今,这场跨越3年的院地合作终于结出硕果。截至目前,商洛特色玉米种植面积已超过1万亩,覆盖全域多个乡镇,形成了“科学院提供技术、政府搭建平台、合作社组织生产、企业订单收购”的全链条发展模式。

    在洛南县的加工车间,黑色花青素玉米被制成黑玉米糁、黑玉米面等产品,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各地;

    套种的辣椒则直供周边城市商超,成为市民餐桌上的“香饽饽”;

    ……

    “这些品种耐贫瘠、抗病性强,还能‘粮菜套种’,土地利用率提高了一倍多。”戴佳锟蹲在田埂上,指着玉米行间的辣椒解释,“特色鲜食玉米生长期短,收完还能赶种一茬蔬菜,既保粮食安全,又增加种植收益。”

    “去年,我家种了10亩特色玉米,收入2万多元。套种辣椒的示范田,每亩收入更是比普通庄稼收入翻了3倍到4倍。”村民崔建东的话,道出了众多农户的增收喜悦。

    这场院地合作还在向更深层次推进。结合商洛的自然禀赋,戴佳锟提出“发展十字花科、油料、蔬菜等作物种业基地”的新建议。戴佳锟说:“商洛生态环境好,适合繁育优质种子。种业基地既能更好地带动农民增收,又能为全省提供优质种源。”

    这一建议得到了商洛市的积极响应。

    “我们要让秦岭的绿水青山更好带动群众致富,让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在商洛实现同频共振。”商洛市发展改革委主任王小宁说,商洛将进一步扩大院地、院校合作范围,围绕“中国康养之都”建设目标,培育更多生态价值突出的特色产业。

来源: 陕西日报 2025-09-18 08版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