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科学家精神 践行使命担当
  • 06
    2024-11
    刘国彬:矢志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研究40年
    “您好!我是一名生长在陕北、求学于西安的高三学子。今日观看央视《开讲啦》,听到乡音的那一刻,我从心底迸发出无限自豪与感动。”2019年12月8日,西安高新一中2020届高三(3)班武心悦同学在致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研究员,博士导师,二级教授刘国彬的信中写道,“‘九曲黄河万里沙’,这条承载了祖辈们世世代代记忆与情感的母亲河,以她的所有滋养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塑造了‘坚韧、淳朴、厚重、包容’的黄土精神。这种精神,于您身上彰显得淋漓尽致。”水土保持专家刘国彬。张行勇摄20...
  • 08
    2024-06
    第十九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奖者段巧红:让中国蔬菜研究实现“从1到100” | 科研“她力量”
    “女性科研工作者想要做出科研成果,需要付出更多努力。” 山东农业大学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段巧红说。近日,她刚刚登上第十九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个人奖的获奖名单。
      多年来,段巧红带领科研团队潜心研究关键育种技术,在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多篇重要成果论文,用理论突破和技术创新为中国十字花科蔬菜种质创制与新品种培育奠定了基础。十字花科植物是很常见的蔬菜作物,在餐桌上并不起眼,总是作为其他主菜的陪衬,事实上它们对人类健康大有裨益。农大是能干成事的地方段巧红一直把我国大白菜理论研究的奠基者——山东农业大...
  • 15
    2024-05
    尹飞虎院士:把论文写进农民心里
    从新疆石河子到内蒙古海拉尔,再到北京,之后去湖南长沙,从那里返回新疆,这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新疆农垦科学院研究员尹飞虎这几天的行程。70岁的尹飞虎对这样的长途奔波早已习以为常。他与全国16个省区市合作建立了试验示范基地,希望通过科技赋农提高农民收入,让更多人回归农业,共同护卫我国粮食安全。自1976年从事科研工作以来,尹飞虎立足新疆,率先在国内研发出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旱区滴灌条件下土壤次生盐渍化防控技术,并创建了不同区域主要大田作物水肥一体化高效利用技术模式和标准化生产田间管理技术规程。尹飞虎曾获多...
  • 18
    2024-04
    一粒种子的“持久战”
    1956年,中国科学院的14名青年背起行囊离开北京,踏上前往陕西的列车。火车开动后,有同行者惊讶地问一位戴眼镜的瘦高个儿青年:“背包里怎么带了这么多草根?”他回答说:“西北可能需要。”这些青年是为了响应国家“支援大西北”号召而奔赴陕西杨凌的,他们将成为新成立的中国科学院西北农业生物研究所(后更名为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以下简称水保所)的生力军。其中,背草根的青年来自中国科学院遗传选种实验馆(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前身,以下简称遗传发育所),名叫李振声。当时的他不会料到,书包里的...
  • 27
    2024-03
    她让新疆棉开出“霸王花”

      走进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以下简称微生物所)研究员郭惠珊的办公室,一眼就能看到那些“特色”装饰:地面上的盆栽棉花、茶几上的棉花花束,就连窗帘上也有一幅枝叶伸展、桃铃绽放的棉花图。郭惠珊团队研究的正是棉花。过去15年,他们扎根新疆棉田,打破棉花生产中的一系列瓶颈,为助力植棉业现代化发展、推动民族地区以棉增收提供了科技支撑。2023年底,因为工作突出,郭惠珊被授予第九届“首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称号。另辟蹊径,攻克“棉花癌症”
      “4月苗,5月蕾,6月花,7月铃,8月陆续吐絮,10月收获。”谈起棉花...
  • 16
    2024-01
    核物理学巨人于敏:一个理论家对实验数据的独特见解

      于敏(1926.8.16~2019.1.16)导读:      转眼间,著名核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元勋、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于敏逝世已经五周年了。《赛先生》特发旧文,以纪念这位核物理学巨人。      于敏少年成名,青年时期担纲重任,仅仅用时2年多研制出我国首颗氢弹,晚年却隐姓埋名28年,很少出现在公众视野。      在诸多前辈物理学家的眼中,于敏志虑忠纯、做学问严谨敏锐、特别重视物理实验,留下了宝贵的学术精神遗产。著名核物理学家于敏特别喜欢诸葛亮在《诫子书》中的格言:非宁静无以致远,视之为座右铭。这是于敏事业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