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陕西省生物农业研究所2017年大事记

发布时间:2018-03-23

2017年,陕西省生物农业研究所(以下简称“省生物农业所”)在上级领导部门的正确指导下,在全所职工的共同努力下,顺利完成各方面工作任务,取得较好成绩,现将2017年省生物农业所大事记总结如下:

一、撤销整合与生物农业所注册成立

201610月,陕西省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下发文件《关于印发<陕西省科学院及所属事业单位整合机构精简编制规范管理方案>的通知》(陕编办发〔2016141号),注销陕西省科学院酶工程研究所事业单位建制,设立陕西省科学院所属正处级公益一类事业单位陕西省生物农业研究所(以下简称“省生物农业所”)。

省酶研所的注销。按照陕西省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的要求,提供相关资料,法人注销申请,研究所的资产清查工作报告等。注销工作完成后,及时将各部门使用的公章收回、登记封存。

生物农业所的注册。按照新所注册登记手续,提交法人登记设立申请、提供研究所章程、研究所住所证明、开办资金证明、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登记申请表等。58日,完成注册登记。并及时进行公章及部门用章刻制,相关信息变更。

生物农业所人员构成

根据省人社函〔2017382号文件,省生物农业所人员是由陕科学院酶工程所及陕西省动物研究所有害生物预警与防控研究团队整合而成。

岗位设置备案

在院领导亲切关怀及人事处的帮助下,经过不懈努力,顺利完成了生物农业研究所的岗位设置工作。编制人员66名,其中研究员岗位6人,副研究员员岗位17人,助理研究员岗位27人,初级研究人员岗位9人。五级管理岗位1人,六级管理岗位3人,七级管理岗位两人,八级管理岗位一人。最终批复基本上符合研究所的设置初衷。

研究所挂牌。20171211日,在院领导和全所职工的见证下,陕西省生物农业研究所正式揭牌成立,标志着整合组建工作全部完成,省生物农业所正式开始运行。

省生物农业所正式成立,得到多家媒体的关注。如西部网/陕西政务在线/政务要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报道/陕西频道;新浪网报道/新浪陕西频道;中国科学报;陕西省科学院;三秦都市报;三秦网等。

二、完成研究研究所学科设置与定位

根据省编办对新成立研究所的要求及陕西省地方农业发展需求,邀请专家论证,确定研究所4个研究领域,依托4个研究中心。

1.土壤保育修复研究中心

学科定位:瞄准农业生产中不合理利用引起的土壤地力下降、土壤生态环境污染、农产品质量安全等问题,以土壤科学的应用基础研究为立足点,解决农田土壤保育与修复的重大关键技术难题,为土壤资源利用、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决策依据和技术支撑。

研究方向:(1)农业土壤资源及面源污染监测与评估;(2)土壤保育与污染修复;(3)生物肥料的创制与应用。

2.农业生物技术研究中心

学科定位:面向陕西省乃至西部地区“三农”发展,以绿色产品研发为导向,聚焦特种酶的产酶菌种筛选、酶制剂应用、农业生物制剂开发,提供技术支撑服务。

研究方向:1)产酶菌种的挖掘、保护、评价与创新利用;2)产酶微生物发酵工艺的优化;3)酶工程在生物农业中的应用。

3.有害生物防控研究中心

学科定位:主要围绕高值农业产业及农产品安全等重大需求和生产中的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在有害生物预警与防控等领域开展科技创新研究及技术支撑服务。

研究方向:(1)植物有害线虫防治基础与技术研究;(2)农业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研究;(3)生物源农药创制与开发。

4.分子育种研究中心

学科定位:运用现代分子育种技术方法,主要围绕高值特色水果玉米等品种需求和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在特色玉米品种创制领域有所突破及技术支撑服务。

研究方向:(1)特色水果玉米新品中创制与开发;(2)特色甜糯玉米新品种的创制于开发;(3)现代分子育种技术研究。

三、 科研成绩

1.科研项目

2017年度新增立项17项,累计到位经费357.35万元。

2.取得的科研业绩

获地市级科技奖励2项(李英梅副研究员主持完成的“设施瓜类蔬菜主要病虫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获渭南市科学技术一等奖,第二完成单位;窦秉德研究员主持选育的“陕科2912”在鲜食玉米大会上获风味、外观、产量综合评定特等奖)。鉴定成果1项(张淑莲研究员主持的“菜田粉虱灾变规律及防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通过陕西省科学院组织的成果鉴定,成果总体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审定新品种3个。窦秉德研究员主持选育的陕科K512、陕科K818、宁单37号分别通过陕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

论文发表情况。本年度共计发表论文20篇,其中包括SCI 2篇(见下表),核心10篇,其他8篇。

审定标准3项(张锋副研究员主持制定的枣食芽象甲监测及综合防治技术规范和枣树绿盲蝽监测及综合防治技术规范,通过陕西省地方标准审定,并颁布实施。李英梅副研究员主持制定的宁夏设施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综合防治技术规程,通过宁夏回族自治区地方标准审定。

出版论著1部。张锋副研究员主编的《红枣提质增效绿色栽培技术》由陕西省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获国家软件著作权1项。由洪波助理研究员完成的“陕西蔬菜病虫害专家诊断系统V1.0”,获国家软著作权。

3.“一所一品”工作正式启动

完成一所一品“绿色生鲜蔬菜产业链运行”商业计划书和尽职材料。完成一所一品产业化公司注册——“陕西中科万家农业有限公司”,并正式运营。

4.渭南设施农业工程技术中心已正式挂牌

陕西省生物农业研究所大荔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申报的“渭南设施农业工程技术中心”于20179月获得渭南市科学技术局批准。

四、人才队伍建设

科研队伍是科研院所的首要资源,研究所积极鼓励科研人员对外服务,促进自身成长,为经济社会发展出谋划策,做出贡献。

1多人次获得诸多荣誉

张锋副研究员获得国务院特贴津贴专家及渭南市先进科技工作者;

张锋、李英梅被聘为陕西省果蔬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及陕西省红枣产业体系及陕西省薯类产业体系岗位专家。

陈志杰研究员被授予渭南市科技系统“两学一做”先进典型;被聘为陕西省蔬菜产业体系岗位专家,陕西省蔬菜产业转型升级首席专家;

陈志杰、张淑莲、张锋、李英梅、张强、任平、岳淑宁7人被聘为陕西省“三区科技人才”;

徐升运、岳淑宁、张锋、王丽娥、窦秉德等5人被聘为西安市科技特派员;

戴佳锟、张强等三人同志获国家食品司法鉴定资质人员。

2.人才引进

通过自主招聘,引进博士4名,为单位创新发展输入新鲜血液。    

3.积极参加学术交流

研究所鼓励职工积极开展对外交流,2017年先后参加 “一带一路”生物健康农业国际研讨会、“新丝路上农业有害生物绿色防控”学术研讨会、“农作物病虫害遥感监测技术”高端前沿研讨会、“全国病虫害绿色防控新技术新产品”交流大会、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年会、农药化肥减施增效技术研讨会、中国昆虫学会学术年会、“陕西省昆虫学会代表大会暨2017年学术年会”。

四、 行政管理与后勤保障

1.加强研究所内控体系建设

成立研究所内控体系建设领导小组,设立办公室,组织开展研究所内控体系建设工作。通过完善制度,强化纪律约束,规范职工行为,优化决策议事程序,推进内控体系建设。

制订新制度20项。如:《省生物农业所章程》、《重大事项决策制度》、《陕西省生物农业研究所网站管理办法》等。

修订原有制度15项。如:《省生物农业所部门及职责任务》、《公务接待管理办法》、《授权审批制度》等。

2.改善科研人员办公条件

研究所自筹60万元经费,在科学院后楼三楼租赁办公室,对办公室实验室分设布置;给科研人员配备电脑、班台桌椅、文件柜,每个办公室都安装了空调。

3.医疗保险参保

由于生物农业研究所大部分职工过去参加临潼区医保,报销比例低,新所成立后,研究所十分重视本项工作,积极申报材料,并多次与省医保中心协商,8月中旬省医保中心同意生物农业所参加省级参公医保。9月份完成人员录入,在9月底前完成了当月的费用缴纳。

4.完成研究所账户变更

先后完成了银行账户撤销(4个账户)和新设(3个账户)、零余额账户财政专线的申请及设立、财政厅备案(预算处、工资处、教科文处)、税务登记撤销新设(国税、地税)科技厅技术贸易处技术贸易证书的更换及备案,实现了账务顺利过度、新增资产及资金的交接管理。

5.后勤支撑保障工作

屋面防水处理:实验楼、中试车间屋面、机修车间等屋面防水层进行更换,保温层年久损坏,坍塌,导致屋面漏水,雨季无法使用,严重影响着研究所科研工作的正常开展,筹集经费对实验楼、中试车间和机修屋面防水层进行了更换,解决了屋面漏水问题。

河道修葺工程完工:财政经费申请无望后,通过向临潼区人民政府提出申请,提交专项报告,经多次沟通协商,临潼区水务局20176月底批复同意修复。710日施工单位进驻施工现场。201712月底,完成了河道主体工程的修复,解决了安全隐患。

五、 党建工作

1“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

制定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实施方案。组织党员学习《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视察提出的“追赶超越”要求等。建立陕西省生物农业研究所党总支党风廉政建设责任清单。

2.认真学习“十九大”精神

组织全体党员实时观看十九大开幕式,认真听取习总书记的十九大报告。

制订了“陕西省生物农业研究所‘十九大精神’学习教育实施方案”及“离退休党员学习实施方案”;3次组织全所职工及中心组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通过微信、QQ群等新型方式,加强“十九大精神”的宣传教育,积极传递有关“十九大精神”知识。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