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内新闻

科技照亮 “红玛瑙”!陕西科研团队攻克红枣关键技术赋能地方特色产业

发布时间:2025-10-13 作者:张梅

眼下陕北红枣进入最后采摘期,陕西省生物农业研究所科研人员的忙碌更添一层意义:其联合佳县红枣产业发展中心、清涧县红枣技术推广站完成的“陕西红枣灾害性病虫绿色防控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项目,刚刚斩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我们正开展陕北林业病虫害普查,为产业筑牢‘防护墙’;同时已获取陕北大枣不同成熟期3000多个数据,要为它精准‘画像’,用科学数据擦亮陕北大枣品牌!”10月13日,该所副所长张锋道出新目标。而这份成绩与规划,正是团队多年扎根陕北以科技赋能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缩影。

育种攻坚:为产业发展“打好底”

红枣素有“铁杆庄稼”之称,是陕北地区重要的经济作物和生态屏障。然而,长期以来,裂果问题一直是制约红枣产业发展的“卡脖子”难题。每到9月红枣成熟期,一场连阴雨就可能让大面积红枣开裂、腐烂,甚至绝收,给枣农带来惨重损失。

“要是真能把裂果的问题解决了,那就把大事做了!”2008年,刚到陕北佳县的张锋,就听到了佳县红枣产业办主任高峰这句饱含期盼的话。彼时,连阴雨正肆虐枣园,看着满地开裂的红枣和枣农焦急的神情,张锋暗下决心,一定要攻克裂果难关。

为破解这一难题,陕西省生物农业研究所联合当地农技部门与高校,从当地红枣资源中筛选出遗传性状稳定、适应性广的品种,其10月中旬的成熟期,能完美避开9月的雨季,从根本上降低裂果风险。2009年,该品种通过审定,被命名为“佳县长枣”,这也是陕西省首个通过审定的红枣新品种。

团队科研人员为农户讲解枣树病虫害绿色防控关键技术

“佳县长枣果个大、制干率高、抗逆性强,平均单果重20.2克,制干率达48.7%,制干后商品性佳。”张锋介绍,随着“佳县长枣”的推广,佳县红枣种植面积逐步扩大到60万亩,年产量稳定在3亿斤左右,还成功获得绿色、有机及日本JAS认证,产品附加值大幅提升,枣农亩均增收超千元。

团队还将目光投向了具有药用价值的酸枣。酸枣药用价值高、市场需求大,但长期以来以野生为主,且缺乏适合陕北地区的产业化种植品种。2022年开始,团队联合当地农技部门、企业,深入调研陕北野生酸枣品种,对10余个品种进行连续观察记录,为选育本土化酸枣优良品种、推动酸枣产业化种植奠定了坚实基础。

“好品种能从源头解决产量、品质、抗逆性等关键问题,让枣农不再‘看天发愁’,让产业有了持续发展的底气。”张锋坦言,“接下来,我们团队还会继续扎根田间地头,加快陕北本土优良品种的选育进程,更好地撑起红枣产业链,帮更多枣农把‘致富果’种得更稳、更甜。”

绿色防控:守护产业发展的“安全线”

如果说品种选育是为红枣产业发展打下了“好底子”,那么病虫害防控就是守护产业发展的“安全线”。

张锋介绍,红枣病虫害种类多、发生规律复杂。“要实现红枣产业提质增效,病虫害防治是重中之重!”他说。

科研团队以枣树病虫害种类分布与发生规律研究为基础,围绕全生育期科学防控,开启技术攻关。经过多年研究,团队首次明确陕西红枣产区共有53种害虫和12种病害,还发现了亥象甲和峰喙象甲2种枣树害虫新纪录,为精准防控提供了“敌情档案”。

在此基础上,团队进一步摸清了枣食芽象甲、绿盲蝽、枣锈病等主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建立起科学的预测预报技术。更值得一提的是,科研人员还从分子层面解析了枣食芽象甲的系统发育关系、种群遗传结构和空间扩散路径,揭示其嗅觉感受机制,为开发高效引诱剂提供了理论支撑,让病虫害防控从“被动防治”转向“主动预警”。

“经过持续攻关,我们集成了以枣园清洁、害虫迁移阻隔、理化诱控、合理修剪、科学用药为主的‘一除、二阻、三诱、四剪、五喷’绿色防控技术体系。”张锋介绍,多年示范推广显示,这些措施不仅有效控制了病虫害发生,还大幅降低了农药使用量,推动红枣产业向绿色、有机方向发展。

科研人员为枣农讲解病虫害的药剂使用方法

“这是什么虫子?”“这片叶子不知为什么开始掉?”……在陕西省生物农业研究所实验室,科研人员有条不紊地处理着咨询信息。针对枣农普遍面临的“病虫害识别难、防治技术不懂”等问题,团队研发了基于微信平台的红枣病虫害专家诊断与咨询系统——枣农只需拍摄病虫害照片上传,系统就能快速识别,并给出科学防治建议,让“指尖上的农技服务”走进田间地头。

“现在有了绿色防控技术,用粘虫胶阻隔、诱虫灯诱杀,再配合科学修剪,病虫害少了,枣子品质好了,价钱也就上来了!”佳县种植大户、佳县太阳升红枣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曹冠军的话,道出了绿色防控技术带来的实惠。

产学研联动:成果落地结硕果

科研成果的价值,最终要体现在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上。陕西省生物农业研究所始终坚持产学研用深度融合,通过联合攻关、示范推广,让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为推动红枣产业链发展的现实生产力。

截至目前,团队围绕红枣产业审定新品种1个,制定地方标准5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5项,获得软件著作权2项,出版专著1部,发表论文37篇,编制病虫害防控技术资料4套,推动28.2万亩红枣获得有机认证。

一系列科研成果为红枣产业标准化、规范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从2008年至今,团队先后在佳县、清涧县、延川县、吴堡县、大荔县等红枣主产区,示范推广枣园清洁、害虫迁移阻隔等关键技术。仅2020年到2022年间,累计推广应用面积达217.2万亩,新增红枣总产量28736.4万公斤,新增产值13.01亿元,新增利润9.67亿元。

科研人员为农户讲解枣树常见病虫害的识别和危害性

为让枣农真正掌握技术,团队还开展技术培训会100多场次。“以前种枣全凭经验,现在听了专家讲课,看了现场示范,才知道怎么选品种、怎么防病虫害,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枣农说。

在榆林,团队还联合佳县太阳升红枣科技有限公司,承担了第二批榆林科技之光“科学家+工程师”人才队伍项目,推动佳县有机红枣重大害虫防控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我们将针对榆林地区红枣害虫防控技术短板,构建主要害虫田间测报体系,开展植物诱抗素、迷向丝诱捕等试验,集成有机红枣害虫综合防控技术体系,并在陕北黄河沿岸红枣主产区大面积推广,进一步推动红枣产业向高端化、品牌化发展。”陕西省生物农业研究所研究员洪波介绍。

“我们将继续聚焦红枣、酸枣产业发展需求,在品种改良、绿色防控、精深加工等领域持续攻关,以科技赋能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为陕西乡村振兴注入更强动力。”张锋表示。

来源: 群众新闻 2025-10-13


附件下载: